黄子平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五讲

Body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名家讲坛第十五讲:《在中国谁能过上好日子?——中国现代文学里的幸福路线图》于2019年4月17日晚上7点在珠海校区海滨红楼15号104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香港浸会大学黄子平教授。黄子平教授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小提琴手”,与陈平原、钱理群共同构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影响深远。先后出版了《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钱理群、陈平原合作)、《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等学术专著,参与编著了《文化:中国与世界》、《漫说文化》等丛书。
本场讲座由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朱崇科教授对黄子平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动态和学术地位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举办“名家讲坛”的目的和宗旨是通过邀请全球顶尖学者讲座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世界格局和眼光。

黄子平教授从“涅克拉索夫的追问”、“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忆苦思甜”、“活着,仅仅是活着”、“小确幸”和“低端幸福”五个层面清晰勾画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呈现出来的多种幸福样态。
黄子平教授认为从比较文学视角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中“幸福叙述”的原点和原典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并以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 赫尔岑的《谁之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为文本支撑,分析了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提出的“解放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以及幸福的主体、职业、空间、时间、过程、后果等若干问题。在明确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幸福叙述”的原点和原典以后,黄子平教授以鲁迅、许钦文、茅盾、柳青、浩然、卢新华、余华、刘恒等人的小说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对此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黄子平教授认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药》、《阿Q 正传》等文本中从“哀其不幸”、“病态”角度反思幸福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在《幻灭》、《动摇》、《追求》小说中从“个体”与“群”“的关系寻找解决个体苦闷的路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等文本将幸福与劳动尊严、幸福与记忆激励勾连起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学将苦难的控诉和反思作为获得幸福的入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的《活着》、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抽空了幸福的意义,活着成为唯一的存在;进入新世纪,中产阶级情调的蔓延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使幸福呈现出“小确幸”的状态。

讲座结束以后,朱崇科教授进行了总结。朱崇科教授认为黄子平教授讲座呈现出来的对文学史的宏观把控能力,文学史与文化史、思想史的结合能力,文学文本的挪用能力,文本细读能力,以及智慧与幽默的平衡能力让人感到敬佩和惊叹。同时,部分教师和学生与黄子平教授针对低欲望社会与幸福的关系、幸福的普遍标注、个体幸福与国家诉求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